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"這確實是中國人展現出非凡勇氣的行為"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一部新電影將二戰期間數百名英國戰俘從日本貨輪“裡斯本丸”號(Lisbon Maru)獲救的事件搬上銀幕。在此之前,這段歷史過往鮮為人知。


1942年10月1日,日本貨輪“裡斯本丸”號正運送1816名英國戰俘前往日本的囚禁地。美國潛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其發射魚雷,導致船只在中國沿海沉沒。據幸存者描述,日本士兵在撤離前將船艙封閉,將英國戰俘困在船內。

隨著“裡斯本丸”號沉沒,英國戰俘試圖逃生,卻遭到日本士兵射擊。此時,來自附近島嶼的中國漁民趕來救援,從海中救起384名英軍。這段真實事件成為中國導演方勵拍攝紀錄片《裡斯本丸沉沒》的靈感來源,該片於2024年在中國上映,隨後又推出了商業大片《東極島》(Dongji Rescue)。


英國皇家海軍的傑克·休伊森(Jack Hughieson)在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的訪談中描述,他聽到仍困在船艙中的士兵唱著戰時行軍歌曲《遠赴蒂珀雷裡》(It'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)。他說:“我至今仍能聽到那歌聲。在呼救聲和哀嚎中間,是歌聲。你能從水面聽到……那些即將面對死神的人們的呼喊。”



1942年,日本貨輪“裡斯本丸”號在中國沿海遭美國潛艇魚雷攻擊


這只是方勵在拍攝《裡斯本丸沉沒》時所采集的眾多感人證詞之一。他花了近十年時間調查並制作這部紀錄片,根據歷史學家托尼·班納姆(Tony Banham)的著作改編。除了口述歷史,他還拜訪了罹難和幸存英軍的家屬,且找到了兩位仍在世的幸存者——九旬老人威廉·班寧菲爾德(William Beningfield)和丹尼斯·莫利(Dennis Morley)。他也見到了最後一位中國救援者林阿根,當時已94歲(這三人皆在影片上映前去世)。




幸存者們一致表示,這些在香港戰役(The Battle of Hong Kong)後被俘的英軍被關在“裡斯本丸”號肮臓的船艙中,莫利形容為“幾乎泡在糞便裡”。當船被魚雷擊中後,一名原為屠夫的戰俘用隨身刀具割開帆布,讓部分人得以逃出。他們制服了船上的守衛,但隨即遭到附近日本軍艦的射擊。“他們樂在其中,”莫利在影片中說,“我們成了訓練靶子。”

救援來自舟山群島附近的一隊中國漁船,他們發現海中有人後展開救援,成功救起384名英軍。據軍事歷史學家、也是紀錄片顧問和制片人的費恩祺(Brian Finch)表示,這促使日本也開始救人。


覺得新聞不錯,請點個贊吧     無評論不新聞,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7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63 秒